“进入大学,你希望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在我看来,我希望同学们个个都成为圆木,而不是板凳。因为圆木塑造性强,既可以做柱子,也可以制成各种乐器,而板凳只能是板凳。所以在大学里,你们应该努力吸收各方面的知识,而非仅仅围着专业知识打转。”在昨天开讲的人文艺术类学科导论课上,费君清教授给大一新生上了“何为大学”的一课。同时,薛安克、陈畴镛、朱泽飞等3位教授也分别为信息类、商科类、工程类新生上了一堂学科导论课,为刚刚迈入大学校门的新生们就“为何学、学什么、怎么学”等问题指点迷津、释疑解惑。
让新生们先看“森林”,再认“树木”
学科导论课究竟是怎样一门课?在主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胡华看来,学科导论课最重要的作用在“引导”,这样的“引导”必须是符合认知规律、学习规律的。“现在的90后大学生,他们的思维是发散性的,但知识却是碎片化的,需要有一条思维脉络来帮助他们梳理出学习的方向”,胡华说,“学科导论课以学科为单位,以学生为中心,从宏观到微观为学生梳理出一个大的知识体系,让学生在进入专业知识的细枝末节之前,能够对专业所属的学科有一个框架式的理解。套用一个比喻,就是让学生在着手研究树木之前,先对整个森林有个全貌印象,最好牢牢记住这个森林地图,那么以后走到再细小的道路上,也不会迷路。”
在这一理念指导下,学校根据学科及专业构成情况,在新生中首次开设信息类学科导论课、工程类学科导论课、商科类学科导论课、人文艺术类学科导论课、理学类学科导论课等五类课程,其中信息类学科导论课覆盖电子信息、计算机、自动化、通信工程、软件工程、生命信息与仪器工程等学院专业,工程类学科导论课覆盖机械工程、材料与环境工程学院各专业以及数字媒体与艺术设计学院的工科专业,商科类学科导论课覆盖管理、会计、经济等学院专业,人文艺术类学科导论课覆盖人文、外国语学院各专业以及数字媒体与艺术设计学院相关专业,理学类学科导论课覆盖理学院各专业。每门学科导论课都有8堂课,16个学时。
为上好学科导论课,课程讨论组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经过近四个月的课程准备,反复研讨课程内容和形式,最后决定采取由大到小的方式,以“大学 → 学科→ 专业→ 课程→ 项目”为主线,分集中授课、分散指导两个阶段。课堂组织由最初跨学院多个专业合在一起的大班,到不同专业分别组成的小班,再缩减为更少人数的项目团队,最后学生可以根据共同兴趣组成团队,参与到指导老师的项目中去。这样的设计既能帮助学生以先宏观后微观的全新视角来认识自己的专业,更好地了解本学科、专业的知识体系及其发展趋势,又可以掌握本学科、专业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为今后更好地发展奠定基础。
名教授给本科生做学业向导
昨天,四位在学校响当当的“牛教授”率先走上信息类、工程类、商科类、人文艺术类学科导论课的讲台,为同学们当起学业上的向导。
打通了7个学院、覆盖2000多名新生的信息类学科导论课,是此次最大的课堂。课堂上,薛安克教授与同学们畅谈“信息科技与人类社会”,从信息通信技术、自动化、媒体技术到生物医学信息技术,从莫尔斯、贝尔到图灵、冯·诺依曼、钱学森,为新生们展现了信息科技对人类社会的巨大影响,引导大家关注前沿科技。陈畴镛教授以校友企业阿里巴巴为例,告诉同学们,商科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在现代商业社会中商科的每一个专业都能找到施展才华的用武之地。
当天下午,在“大学与人生”这一极富哲思的主题下,费君清教授与新生们探讨起了大学之道,详细阐述了大学的起源和发展、大学之道的精髓、大学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在他的带领下,同学们走进董仲舒、蔡元培、陈献章等一位又一位大师的思想世界,与他们隔着几个世纪来了一场时空对话。朱泽飞教授则向工程类学科的新生们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工程的奥妙之处,他说,社会需要科学家,更需要工程师,希望同学们做一流的工程师。而在之前的9月24日,陈芳跃教授已向新生们展现了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的精妙与神奇,以及这些基础学科对科学技术发展的重大影响。
刚走进大学校门,就能与学校的知名教授来一场思想的碰撞与对话,这让很多新生兴奋不已,通信工程学院的李源同学一边听课一边在认真地做着笔记,“虽然很多知识我现在还不是很懂,但薛安克教授渊博的知识和对前沿科技深入浅出的讲述,让我觉得自己选择的专业在未来大有用武之地。”他还表示:“教授推荐的书,我一定要找来好好读”。
让名教授为本科生上课是新生导论课的重要内容。在课程设置之初,各学科就组织了“阵容豪华”的教师精英团队,学校优秀的学科带头人、特聘教授、学术骨干都将一一走上讲台,40多位名师教授要与学生们面对面交流,而更多的优秀教师将引导学生们走进学科竞赛、实训基地等第二课堂,同时部分课程还聘请了拥有大量实践经验的高级工程师和企业高管来授课。在胡华看来,“让本科生与学校最优秀的教师团队亲密接触,碰撞出的不仅仅是思想火花,更有对大学的感性认知和归属感。”
学生们直呼“大开眼界”
课上,老师拿出“十八般武艺”;课下,学生们大呼“听得过瘾”。“我从没有在一堂课中接受如此多的信息,关键是朱泽飞教授的讲解通俗易懂,我都能够消化”,听完工程类学科导论课的吴浩同学说:“我的专业是机械工程,之前我对大学学习感到很迷茫,不知道从何开始。朱泽飞教授的导论课让我对大学的学习有了初步的认识,增强了我对专业学习的信心。”
“上大学前,我一直认为大学生活很轻松,费君清教授的课无疑给了我当头一棒,现在顿时觉得大学四年要学好多东西。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我要多多涉猎文史哲各方面的知识,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刚刚走出人文艺术类学科导论课教室的冉菲同学表示。
因材施教,让学生更自主地选择学习的目标和方向,一直是学校坚持的育人理念。自2011年开始,学校实施更为宽松的转专业政策,学生进校后有6次机会可以重新选择专业,而学科导论课的开设无疑为那些有意转专业的学生提供了莫大帮助。教务处相关人员说:“学科导论课能有效避免学生盲目转专业,学生对学科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后,能更加理智、慎重地考虑转专业,这对专业的稳定性、人才培养的质量有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来自工商管理专业的汪静同学就表示:“进大学前,我就想转到会计专业。陈畴镛教授在课上讲解了管理学、经济学和会计学,让我对商科大类有了初步的认识,我想这对我今后转专业有很大帮助。”
此次学科导论课都采取开放课堂的形式,“学生除了学习本学科的课程外,还可以自主地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课程,不同学科背景、地域背景、知识背景的学生在同一课堂内学习,不仅有利于知识的交叉吸收,也能让学生学会与人相处和团队合作,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胡华说。(校新闻中心/文 宋建跃、焦点摄影/摄)
让新生们先看“森林”,再认“树木”
学科导论课究竟是怎样一门课?在主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胡华看来,学科导论课最重要的作用在“引导”,这样的“引导”必须是符合认知规律、学习规律的。“现在的90后大学生,他们的思维是发散性的,但知识却是碎片化的,需要有一条思维脉络来帮助他们梳理出学习的方向”,胡华说,“学科导论课以学科为单位,以学生为中心,从宏观到微观为学生梳理出一个大的知识体系,让学生在进入专业知识的细枝末节之前,能够对专业所属的学科有一个框架式的理解。套用一个比喻,就是让学生在着手研究树木之前,先对整个森林有个全貌印象,最好牢牢记住这个森林地图,那么以后走到再细小的道路上,也不会迷路。”
在这一理念指导下,学校根据学科及专业构成情况,在新生中首次开设信息类学科导论课、工程类学科导论课、商科类学科导论课、人文艺术类学科导论课、理学类学科导论课等五类课程,其中信息类学科导论课覆盖电子信息、计算机、自动化、通信工程、软件工程、生命信息与仪器工程等学院专业,工程类学科导论课覆盖机械工程、材料与环境工程学院各专业以及数字媒体与艺术设计学院的工科专业,商科类学科导论课覆盖管理、会计、经济等学院专业,人文艺术类学科导论课覆盖人文、外国语学院各专业以及数字媒体与艺术设计学院相关专业,理学类学科导论课覆盖理学院各专业。每门学科导论课都有8堂课,16个学时。
为上好学科导论课,课程讨论组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经过近四个月的课程准备,反复研讨课程内容和形式,最后决定采取由大到小的方式,以“大学 → 学科→ 专业→ 课程→ 项目”为主线,分集中授课、分散指导两个阶段。课堂组织由最初跨学院多个专业合在一起的大班,到不同专业分别组成的小班,再缩减为更少人数的项目团队,最后学生可以根据共同兴趣组成团队,参与到指导老师的项目中去。这样的设计既能帮助学生以先宏观后微观的全新视角来认识自己的专业,更好地了解本学科、专业的知识体系及其发展趋势,又可以掌握本学科、专业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为今后更好地发展奠定基础。
名教授给本科生做学业向导
昨天,四位在学校响当当的“牛教授”率先走上信息类、工程类、商科类、人文艺术类学科导论课的讲台,为同学们当起学业上的向导。
打通了7个学院、覆盖2000多名新生的信息类学科导论课,是此次最大的课堂。课堂上,薛安克教授与同学们畅谈“信息科技与人类社会”,从信息通信技术、自动化、媒体技术到生物医学信息技术,从莫尔斯、贝尔到图灵、冯·诺依曼、钱学森,为新生们展现了信息科技对人类社会的巨大影响,引导大家关注前沿科技。陈畴镛教授以校友企业阿里巴巴为例,告诉同学们,商科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在现代商业社会中商科的每一个专业都能找到施展才华的用武之地。
当天下午,在“大学与人生”这一极富哲思的主题下,费君清教授与新生们探讨起了大学之道,详细阐述了大学的起源和发展、大学之道的精髓、大学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在他的带领下,同学们走进董仲舒、蔡元培、陈献章等一位又一位大师的思想世界,与他们隔着几个世纪来了一场时空对话。朱泽飞教授则向工程类学科的新生们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工程的奥妙之处,他说,社会需要科学家,更需要工程师,希望同学们做一流的工程师。而在之前的9月24日,陈芳跃教授已向新生们展现了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的精妙与神奇,以及这些基础学科对科学技术发展的重大影响。
刚走进大学校门,就能与学校的知名教授来一场思想的碰撞与对话,这让很多新生兴奋不已,通信工程学院的李源同学一边听课一边在认真地做着笔记,“虽然很多知识我现在还不是很懂,但薛安克教授渊博的知识和对前沿科技深入浅出的讲述,让我觉得自己选择的专业在未来大有用武之地。”他还表示:“教授推荐的书,我一定要找来好好读”。
让名教授为本科生上课是新生导论课的重要内容。在课程设置之初,各学科就组织了“阵容豪华”的教师精英团队,学校优秀的学科带头人、特聘教授、学术骨干都将一一走上讲台,40多位名师教授要与学生们面对面交流,而更多的优秀教师将引导学生们走进学科竞赛、实训基地等第二课堂,同时部分课程还聘请了拥有大量实践经验的高级工程师和企业高管来授课。在胡华看来,“让本科生与学校最优秀的教师团队亲密接触,碰撞出的不仅仅是思想火花,更有对大学的感性认知和归属感。”
学生们直呼“大开眼界”
课上,老师拿出“十八般武艺”;课下,学生们大呼“听得过瘾”。“我从没有在一堂课中接受如此多的信息,关键是朱泽飞教授的讲解通俗易懂,我都能够消化”,听完工程类学科导论课的吴浩同学说:“我的专业是机械工程,之前我对大学学习感到很迷茫,不知道从何开始。朱泽飞教授的导论课让我对大学的学习有了初步的认识,增强了我对专业学习的信心。”
“上大学前,我一直认为大学生活很轻松,费君清教授的课无疑给了我当头一棒,现在顿时觉得大学四年要学好多东西。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我要多多涉猎文史哲各方面的知识,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刚刚走出人文艺术类学科导论课教室的冉菲同学表示。
因材施教,让学生更自主地选择学习的目标和方向,一直是学校坚持的育人理念。自2011年开始,学校实施更为宽松的转专业政策,学生进校后有6次机会可以重新选择专业,而学科导论课的开设无疑为那些有意转专业的学生提供了莫大帮助。教务处相关人员说:“学科导论课能有效避免学生盲目转专业,学生对学科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后,能更加理智、慎重地考虑转专业,这对专业的稳定性、人才培养的质量有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来自工商管理专业的汪静同学就表示:“进大学前,我就想转到会计专业。陈畴镛教授在课上讲解了管理学、经济学和会计学,让我对商科大类有了初步的认识,我想这对我今后转专业有很大帮助。”
此次学科导论课都采取开放课堂的形式,“学生除了学习本学科的课程外,还可以自主地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课程,不同学科背景、地域背景、知识背景的学生在同一课堂内学习,不仅有利于知识的交叉吸收,也能让学生学会与人相处和团队合作,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胡华说。(校新闻中心/文 宋建跃、焦点摄影/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