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工作,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是与隔代亲人,甚至与父母的其他亲戚朋友生活在一起。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用勤劳和汗水撑起一个家庭,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贡献,而他们却留在了农村,与父母相伴的时间微乎其微。这些本该在父母的庇护下成长的孩子们,变成了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
此次,杭电拂晓支教团队为了解大溪边乡中心小学部分留守儿童的生活与学习现状,在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之后,选择几位同学进行了一次简单的家访。
村子里主要依靠步行,我们绕过了一座又一座山,终于到达了墩南村余艳婷同学的家中。艳婷的父母一个在嘉兴,一个在杭州,距离不算远却也是至多半年回家看望孩子一次。艳婷有一个弟弟,姐弟俩都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爷爷还在工作,家里只有奶奶打理家务农活和照顾刚上幼儿园的弟弟。
每天,艳婷六点半准时起床,独自乘班车来到学校,八点开始上课。当我们提起爸爸妈妈,艳婷突然沉默了,接着低下了头。“想爸爸妈妈了”,奶奶用夹杂着方言的普通话对我们说。我们有点不知所措,笨拙地安慰着艳婷,艳婷告诉我们,一年当中最期盼的就是爸爸妈妈回家的那天。
我们注意到,艳婷的家里贴着很多奖状,“学习之星”、“进步之星”、“勤劳之星”。我们问起的时候,这个刚刚红了眼睛的小姑娘说,希望爸爸妈妈一回家就能看到自己的奖状,所以要贴在最显眼的位置。
乡村的小路七弯八拐,艳婷怕我们找不到路,自告奋勇把我们带到了余瑞启同学的家。和艳婷一样,瑞启也是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她的父母都在千岛湖工作,即使只有两个小时的车程,也仍旧不常回家。
这次,瑞启的妈妈刚好在家,妈妈说,瑞启的成绩不够稳定,时好时坏,虽然在完成作业上比较自律,可有时还是需要监督,自己常年在外地,没有办法照顾到瑞启的方方面面。等瑞启升初中的时候,或许会送她去县城,因为那里有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更好的环境。三言两语,包含的是一个母亲对女儿的担忧和对自己疏于陪伴的愧疚。
瑞启比较内向,胆子小,我们拿出了之前瑞启在课上写给妈妈的信,妈妈读着读着就红了眼眶,或许是因为感受到了女儿的懂事贴心,又或许是想起了自己这几年对女儿的亏欠。我们没有看过信的具体内容,但我们都知道,孩子们的愿望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和爸爸妈妈在一起。
最后,我们到了林静娴同学的家里,她的父母都远在深圳,刚上一年级的静娴由姑姑来照顾。姑姑说,静娴平时爱撒娇,有点小任性,但是几乎不跟姑姑说想爸爸妈妈。静娴还有一个妹妹,姑姑很忙,一个人照顾她们和自己的儿子,所以除了静娴的衣食起居,很少有空闲时间去关心她的学习和内心的想法。
三户人家中,静娴拥有的物质条件是最好的,可也是最内向的一个。也许是因为常年见不到父母,再加上周围没有能够倾听自己情绪的人,缺少与父母沟通交流的机会,烦恼和问题也没有倾诉的渠道和正确的引导,让静娴比瑞启更加内向,不愿意和我们有过多的交流。
实践微感:
其实,这些留守的孩子大多很懂事,自己上下学,甚至自己洗衣做饭,照顾弟弟妹妹,或许是少了父母的处处照顾让他们过早自立,又或许是父母的离乡让他们不得不坚强。他们像是野草莓,在杂草中生长,没有父母亲的精心呵护,却还是能在山间结出最红的果实。
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未来的希望。”或许我们存在的意义不是教给孩子们多少知识,而是应该更多地倾听他们内心的声音,带给他们对未来的希望。短短两周,我们能够做的很少,就像黑夜里的星星,即使它们的光微不足道,可我们知道,夜晚越黑暗,星星就越明亮。